您的位置:发达小说网 > 武侠修真 > 重生之天龙前传章节目录 > 第五章 时代烙印

第五章 时代烙印

重生之天龙前传作者:叹向大海 2019-12-05 17:12
    张星沉曾经在大理天龙寺修行时,每月都有一次门内论武,论武的主持人,则是她的师傅,天下有数的武理大师正严禅师。所谓的门内“论”武,并非单纯地同门师兄弟比试武功,而是同门师兄弟轮流讲述自己本月的习武心得,或者在外修练时遇到的其他门派的武功。张星沉记得正严禅师曾经在一次门内论武时,说武学传承,重要的是武功,更加重要的是习武的理念。武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,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可以表达的范畴。所以所谓的“武功秘笈”,那些画在卷轴里,写在书本上的东西,无论写得多么详细,永远都只是武功中的一小部分。单纯通过秘笈学武功,就像是拿着一张歌谱唱歌,美声民族流行,想怎么唱完全看个人,丢失的恰恰是这门武功传承下来的最jīng髓的部分。

    比方说,每一代的武林都会有几个鹤立鸡群、无人不服的绝顶高手。这些绝顶高手们的特点,会不自觉地为后人所学习、模仿,试图引导进自己的武功体系。于是每一代,武功的理念都或多或少会发生改变。宋初之时,姑苏慕容家曾出过一位高手慕容龙城。这位高手凭借自己在借力打力方面的浓厚造诣打遍天下无敌手。在慕容龙城之后数代之内,几乎所有门派,或多或少都引入了借力打力方面的技巧。再往后,六扇门的罗本初凭其无与伦比的内力控制统治江湖十余年,于是现在的武学理念,在借力打力的基础上,又添加了内力转换、变招变速等各种应用。而这些应用和改变,都是不会添加到秘笈里,只能通过师傅口传身教的方式一代一代传下去。

    另外,不同的人因为资质不同、基础不同、观念和理解力更是千差万别,就算同一个师傅传授同一门技巧,在不同弟子手上也都各自有各自的特点。

    这就是为什么正严禅师宁可耗损自己寿元也要挽救张星池的原因。好学生的重要xìng丝毫不弱于好老师。因为只有资质、xìng格等各个方面都与师傅属xìng相合的弟子,才能把师傅的武功最原汁原味的传下去。而事实证明,张星池并没有辜负正严禅师的期待。在正严禅师门下,将正严禅师的一阳指和一阳剑指学得最好的,正是张星池。

    张星池记得她出师离开天龙寺的那一天,正严禅师和她最后一场关于武功的前途走向的谈话。正严禅师跟她提起过武功的“时代烙印”。各个门派的武功都是由师傅到弟子一代一代传下去,而师傅的武功,都不免会受当代绝顶高手的影响。以至每传一代,门派的武功都会因为沾染当代的流行技法而稍微变化。当对武学史的了解积累到一定程度后,武功的时代烙印就像山间的梯田一般明显,一目了然。这种像一遍遍刷漆一般的改进,就是武林界所谓的“武功进化论”。

    “以为师研究武理五十余年的眼光来看,如今各大门派的武功,随年代的“改进”非常快,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。”正严禅师当时一脸严肃地道。

    “这难道不好吗?”张星池好奇地问。

    正严禅师沉吟半晌,才摇头道他也不知道。正严禅师研究武典数十年,发现武功的时代烙印,大致总是尚着“简单实用”的方向前进。五代时期的大侠独孤求败,在中年时独创的“独孤九剑”更是在取巧方面达到颠峰造极的地步。后来独孤求败终究认识到他在“技”的方向走得太远,于是弃利剑,改用“重剑无锋,大巧不工”的玄铁剑,晚年更是连重剑也抛弃,改用完全靠内力驱使的木剑,从歧路上又折回了武学正道。

    但是,后世受“独孤九剑”的影响却远比“玄铁剑法”更深。因为习武一途,内力永远都比技巧难练。而且技巧可以从高手那里学,但内力却学不会。这样一来,使得武功的趋势总是一代比一代实用,一代比一代花哨。表面上看,这种改进是向一代又一代聪明绝顶的高手学习,对提高自己有着非常大的帮助,但实际上呢?

    正严禅师带张星沉来到天龙寺藏经处
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