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发达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葬宋章节目录 > 第一百三十一章 南北对峙(二)

第一百三十一章 南北对峙(二)(2/2)

葬宋作者:受伤的害虫 2020-01-26 16:35
    乃是他一手缔造的,在侯强和陈龙等一帮_民,还有一帮草根阶层的维持下,保持了对他的一个绝对忠诚,在短时间内,赤红军的地位就是姜明说话比较硬气的保证。

    而且他还看出,陆秀夫他们一帮读书人,已经参透了他在政事堂所做的那写玄机,就是利用人数的优势,然后搞出来的一种假民主,真独裁来灌输自己的思想和作为,陆秀夫和张镇孙、邓光荐等人并不笨,以姜明不到三十岁的年纪所做的一些事情,在他们的眼里不过有时间也是一种笑话而已。

    他们很快的就发动各种力量,要求扩大政事堂。想抢回发言权,所攻击的正是姜明的要害,就是姜明经营的时间还短,人脉关系基本上都在下层或者是基层上面,在这些出身于士大夫的读书人眼里,他姜明真的还不算是一盘菜。

    在他们眼里,姜明只不过是在一个合适的机会,有一个合适身份的投机之辈而已,加上一些神鬼之论,黄之说迷惑着皇太后,最后又在可以的逢迎着小皇帝的弄臣而已。连一个功名也没有,这个在读书人眼里是最看不上的。

    所以他们要增加政事堂的话语权,要赤红军军长的职位,都是为了牵制姜明,其实也不一定觉得姜明就是一个枭雄,只是觉得,将国事交给这个嘴上胡子还没有留长的年轻人,实在是有些不放心。他们宁可姜明去专心研究那些犀利的火器。

    那样的话,由姜供的火器,加上他们治理的江山,大宋的基业将会更加的稳固,中兴之日就在不远的前方了。这种想法不但陆秀夫他们会有,恐怕一向和姜明交好的文天祥、王道夫也会有吧。

    在宋朝,一个没有功名的,往往是得不到认可的。

    但是他们看了姜明的把戏,姜明以多出几百年的见识,怎么会看不出他们的意思呢?在后世,和同学一起,曾经讨论过,真的要让文天祥或者陆秀夫、张世杰这宋末三杰来执掌朝政,大宋就不会灭亡了吗?

    经过几天的证,结果是否定,因为一个人的操守是永远随着自己的所处的环境而改变的。在乱世中的忠臣,不一定就会是太平盛世中的~臣。宋朝文人之间相互倾的例子随处可见。

    而且姜明刚刚回到宋的时候,看到了文天祥的遭遇导致的我行我素。陈宜中的无奈。张世杰的固执。还有陆秀夫的阴柔。还有张翔泰复杂的身份,张镇孙入朝之后的沉默。最后就是自己也几次遭到排挤的后果。

    他怎么能心的把事情交给一帮读书人来打理呢?至少作为姜明自己,开始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所有的事情,看到他们该决断的时间不决断,该犹豫的时候不犹豫,心里光是着急,一点办法也没有。

    现在有了这么的一个机会,他怎么能够放过呢?既然这些读书人那么急迫的想要得到权力,而自己又不是万能的人,论智力说不定还比不上这些老狐狸呢!就拿陈宜中来说,在政治的嗅觉上,姜明就自愧不如,在内政上,陆秀夫比他强个好几倍。就算是轮到行军打仗,他也比不上文天祥、凌震等人。

    但是权力交出了,就必须有一个约束,于是姜明就想到了原来在那里看到的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,现在,他设定了皇帝、政事堂和政务院三者对立相互约束的一个场面,对于基层的内政,还是慢慢的总结经验,而对于上层的变化,则可以利用自己现有的权力进行一下改革,至少现在自己的话语,是无人可以抵抗的,因为他有皇帝在手里。

    而且这样做,在皇权积弱的情况之下,对于赵氏皇统给了适当的重视,那么就不会引起宗室之人的反弹,扩大了政事堂的规模,让陆秀夫等一般文人无话可说,而建立政务院,可以有效的引出一些商人参政,对于士人也是一种牵制,同时,给予商人一定的地位,使其看到出头的曙光,那么他们就不会专心的逐利,而是要费心思在百姓或者的辖区的建设方面以获得民心,这个才是姜明真正想要看到的。

    他不知道忽必烈还能撑多久的时间,在自己熟悉的历史中,忽必烈还能再活十年的时间,而海都之乱、乃颜之乱始终会被其平定(当然,平定的前提是江南不插手的情况之下)。在这种的情况之下,无疑使用这种办法是最为快捷和有效的。,如欲知后事如何,请登陆om,章节更多,支持作者,支持正版!